张学良晚年坦言:杀杨宇霆前我从不迷信但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时间:2024-02-29 13:44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1929年1月10日,夜幕降临,辽宁省大帅府的老虎厅内,一场会议正在进行。然而,晚上七时,会议室内突然响起两声枪响,震动了整个大帅府。这两声枪响,是张学良授意下的一次暗杀行动的结果。

  当时,张学良深知杨宇霆及常荫槐二人对东北的稳定构成威胁。他决定采取果断行动,以防止他们危害东北的和平与安宁。在这次暗杀行动中,张学良精心策划,组织了一支精干的暗杀团队。

  这支团队由8人组成,他们都是张学良手下的精锐警卫和特工人员。在张学良的指挥下,他们悄然进入会议室,迅速制服了杨宇霆和常荫槐的警卫。然后,他们将枪口对准了这两位目标人物,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

  随着两声枪响,杨宇霆和常荫槐应声倒地。这次行动干净利落,没有给其他参会人员留下任何反应的时间。整个过程只持续了几秒钟,却改变了东北的历史进程。

  然而,对于这次事件,张学良晚年坦言:杀杨宇霆前我从不迷信,但杀他后我不得不信。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杨宇霆,这位在张作霖麾下威名赫赫的得力干将,无疑是当时奉系军阀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不同于那些整天在战场上喊打喊杀、毫无文化底蕴的军阀匪徒,杨宇霆的早年生活可是与书香墨气紧密相连。

  清朝末年,国家动荡不安,社会的变革与矛盾日益激化。而此时的杨宇霆,却犹如一股清流,坚定地走上了求学的道路。他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和不懈的努力,成功考中了秀才,成为了当地有名的读书人。

  然而,杨宇霆并不满足于此。他深知,要想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必须不断学习和深造。于是,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赴日留学。

  那个年代,出国留学是需要勇气和决心的。但杨宇霆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开始了新的学习和生活。在异国他乡,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努力学习日本的军事知识。

  毕业后的杨宇霆心怀壮志,选择回到了祖国。他接受了东三省都督府军械厂厂长的职务,这个职务在当时是个极其重要的职位,关乎整个东北地区的军事力量。杨宇霆并没有被这个重任压垮,相反,他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过人的能力,将这个军械厂管理得井井有条。

  在他的带领下,军械厂的卫队连成为了一支军纪严明、战斗力极强的部队。他们的训练有素和整齐划一,在东北地区的街头巷尾都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每当他们出现在街头,那种威武的气势和严谨的纪律都让人不禁为之侧目。

  张作霖,东北的霸主,心思缜密且独具慧眼。当他第一眼看到杨宇霆时,他的内心深处便认定这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一个带兵治军的好材料。他心中暗自决定,要将杨宇霆收入麾下,让其成为他壮大的东北军中的一员猛将。

  1916年,张作霖大手一挥,任命杨宇霆为督军署参谋长。杨宇霆一上任,便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整顿军队,剔除陋习,强化纪律,使东北军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他的铁腕手段,让士兵们敬畏,他的英明决策,让敌人胆寒。在他的带领下,东北军声名鹊起,成为了全国瞩目的强军。

  在加入奉系部队仅仅两年后,杨宇霆便开始展现出他的才干和胆识。他与同学徐树铮紧密合作,策划了一次大胆的行动。他们直接劫持了直系政府向日本借款4000万元买下的军火,这批军火原本是用来装备直系军队的。然而,杨宇霆却巧妙地将这批军火转手,用它们为奉军装备了7个混成旅。

  这个消息传到了张作霖耳中,他深感震惊,并对杨宇霆的能力赞不绝口。张作霖明白,杨宇霆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他能够为奉军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张作霖决定赋予杨宇霆更大的权力,让他在奉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自此以后,杨宇霆在奉军中的地位直线年,杨宇霆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海洋。他深知,要想真正实现东北的强大,海军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海军的筹备工作中。他亲自挑选了5艘最先进的军舰,每一艘都装备精良,威力巨大。然后,他开始在东北各地招募人才,组织起了一支近2000人的海军队伍。这些士兵都经过严格的训练,他们技艺高超,忠诚勇敢,成为了东北的海洋守护者。

  有了这支强大的海军,东北的防线变得坚不可摧。这不仅提升了奉系东北军的作战能力,更让他们在与其他军阀的斗争中占据了优势。杨宇霆的决策让东北的海陆空装备全部配齐,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

  除了海军建设,杨宇霆还十分注重奉天兵工厂的发展。他深知,只有拥有了自己的军事工业,才能真正实现军事上的独立自主。

  杨宇霆的这些举措,不仅让奉系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为东北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杨宇霆,自上任以来,其行事果断,智谋过人,实乃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奇才。然而,这位功勋卓着的将领,最终却惨遭张学良的枪杀,令人扼腕叹息。究竟是何原因,让张学良痛下杀手?

  整件事情的缘由,还要从张作霖被炸死说起。1928年,日本关东军的阴谋笼罩在东北大地上。他们决意谋杀张作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精心策划了一场暗杀行动。提前在张作霖乘坐火车的必经路段埋好了炸药,只待目标出现。

  这个消息震惊了整个东北,局势一度动荡不安。为了稳定东北局势,张学良从前线赶回沉阳。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必须尽快稳定局势,防止混乱扩大。在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后,张学良很快接手了父亲的一切职务,开始全面执掌东北大权。此后,他才正式公开发丧,向全国公告了张作霖的死讯。

  张学良的继位,却引发了杨宇霆的不满。在杨宇霆的内心深处,他视张学良如稚嫩的孩童,全无资历与威望。他认为,这样的张学良,绝无资格担任东北军统领大帅之职。于是,自视甚高、居功自傲的杨宇霆,开始在张学良面前展露他的野心。他不断地挑战张学良的权威。

  每次当有公务需要张学良审批时,杨宇霆总是显得极为随意。他直接闯入张学良的卧室,无视张学良的私人空间,仿佛那里就是他的办公室。他从不敲门,也从不经过通报程序,这种不礼貌的行为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

  每当张学良向杨宇霆询问军政事宜或者提出自己的看法时,杨宇霆总是以一种轻蔑和不耐烦的口吻回应:“你不懂这些,别瞎掺和,我会做出正确的决定。”这种态度让张学良感到十分不悦,但又无可奈何。

  常荫槐也是张学良手下的将领,但他对张学良也是阳奉阴违,并不真正尊重。他曾写信给蒋介石,信中写道:“东北的事情不必找张学良,他每天沉迷于打毒针、跳舞等娱乐活动中,不务正业。”这封信后来不知怎么落到了张学良手中。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