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有多厉害?清军26年来宁愿绕路攻明也不敢打1次
时间:2024-05-14 13:14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袁崇焕说这句话,是因为后金在辽沉之战获胜后,连续吞下了大明40余座城池,再进一步,就是有着“天下第一关”之名的山海关。

  袁崇焕深知,山海关险要,可以做到真正意义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因此他才会放出“一人足守”的豪言。

  到了1626年,明军内部进行主帅的调换,魏忠贤派出亲信替换了辽东督师孙承宗。努尔哈赤抓住机会突然袭击宁远,结果遭到宁远道(官职名称)袁崇焕的顽强抵抗。

  此役袁崇焕使用威力巨大的红夷大炮,不仅将清军打到溃散,还将努尔哈赤打成重伤,使其不久后就去世了。

  地图上看,山海关北靠燕山,南临渤海,关口坐落在辽西走廊最窄的地方。如果敌人想要从东北平原进入中原腹地,只有三条路可以走。

  东罗城、西罗城加上南北的翼城,前后还有大小不一的小城,前后七座城池相互依托,形成了一个固若金汤的联防阵型。

  如果仅仅是关口本身的升级,还不足以完全抵抗敌人的进攻和渗透,如果敌人从北边的山里往中原地区渗透,后果也非常严重。

  纵然敌人有千军万马,只要在居高临下的城墙上架起大炮,遇到敌人攻城的时候,关内并不需要很多的守军,就可以轻松完成守城的任务。

  综合以上四点来看,山海关不仅固若金汤,全面封锁敌人的进攻路线,还能进行有效的反击,来一个死一个,来两个杀一双。

  然而巩固边防,修缮关口的任务非能人而不可。军事防务上的任何一个错误决定,都可能把大明江山置于险地。

  徐达行军至古渝关的时候,发现古渝关并非是一个可以控扼的最佳关口。相反,古渝关东面60多里的辽西走廊西出口,是一个依山靠水的绝佳控扼之地。

  于是徐达下令建造了一个关口,因为北靠燕山,南临渤海,因此徐达将这个关口命名为“山海关”。自此,“天下第一关”也就诞生了。

  在接下来的200多年里,明朝多次对山海关进行加固,在周围建立了七座城池,形成了七城连环的依托阵型。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