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于和伟便是知恩图报的性子,出身贫寒之家。他是家中的老幺,由大姐亲手照顾长大。为了让幼弟有个好的前程,八个哥哥姐姐供他上学。于和伟铭记家人的付出,在娱乐圈成名之后倾心回报全家。
1971年5月4日晚,辽宁抚顺的一个小村庄里传出响亮的婴儿啼哭声,于和伟出生了。本来家庭新成员的诞生是大喜事,可是他的父母与8个哥哥姐姐并没有太高兴,他们想的是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怎么才能省吃俭用抚育新生儿。
于母的奶水不够,正好于大姐生的孩子正在哺乳期,也有照顾幼儿的经验,主动将于和伟带在身边照顾。喂奶、换尿布、缝衣服都是于大姐做,所谓“长姐如母”也莫过于此了。幺儿由长女照顾,大大解放了于家父母,他们不必围着于和伟转,能出去挣些家用,毕竟还有七个孩子要养。
在于和伟3岁时,一个噩耗让本就清贫的家庭雪上加霜——父亲做工时不幸去世。于父是家中的顶梁柱,是唯一的收入来源,于母只是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他的去世给于母重大打击,险些一蹶不振。
即使再悲痛又能如何?想想孩子吧。于母自生产后身体一直虚弱,不能做苦工,只能每天早起贪黑走街串巷买烤地瓜,一天下来也赚不到几个钱。哥哥姐姐们看母亲太辛苦,纷纷外出找活干,不过他们没有文化,找不到好的工作,只能做些卖苦力的活。
于和伟的哥哥姐姐对他极好,他们过仰人鼻息的苦工作就罢了,不能让幼弟重蹈覆辙,8个人一合计,一定要让弟弟上学。
于和伟知道自己肩负着家人的殷切希望,学习非常用功。就算挑灯夜读,成绩也只能到中等偏上水平。当时的升学率不高,他没考上高中。哥哥姐姐打算砸锅卖铁也要送他复读,可是他怎么能让家人做到这个地步呢?
在校期间,于和伟有幸观看过话剧团的演出,这点燃了他内心文艺的火苗。毕业后他没有如母亲所愿做老师,反而考入了抚顺话剧团。在剧团里,他见识到话剧演员们如何饰演或温婉或豪迈或悲伤或正义的角色,他爱上了演戏,产生了做演员的念头。
于和伟想要继续深造,想考上海戏剧学院,但是学费非常昂贵。他拿不定主意,于是回家与母亲商议。母亲不理解他为什么好好的教师不做,非要做什么演员。
而且戏剧学院一年的学费抵得上家人一年的收入。而且他也大了,哥哥姐姐都成家了,他们还要顾念自己的小家,怎么能非要求他们为于和伟慷慨解囊呢?
他深知这次的机会来之不易,在校时他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在业余时间坚持拍戏积累经验,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苦心人天不负,于和伟因为俊俏的长相以及优秀的成绩,被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提前录取。
于和伟以为自己熬出头了,想要在演艺界大展身手,不过他因为资历浅演技青涩,只能饰演一些无关紧要的龙套角色。他深知自己一路走来实属不易,不能轻言放弃,他要在演员这一行踏实沉稳地走下去。于和伟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有戏约时就认真诠释角色,空闲时就闷在家里看光碟磨炼演技。
他重视每一个角色,即使是微不足道的龙套他也势必要演活。于和伟一坚持就是8年,经过这些年的沉淀,他不骄不躁,气质沉稳,是名副其实的演技派。
众多导演也认识了于和伟这一“演技派”,从此他戏约不断。2006年于和伟因饰演了导演冯小刚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的郑县长一角,而获得第31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
三十多岁的于和伟,真正成为娱乐圈的新贵。今年他与章子怡周一围搭档了《上阳赋》,其精湛的演技让观众看电视剧时大呼过瘾,可见于和伟未来可期。
于和伟一直没有忘记家人对他的付出,幼年时大姐的悉心照顾,8个哥哥姐姐省吃俭用供他上学,他发誓要竭尽所能报答。不过他还没功成名就,大姐就被查出肺癌晚期,没能等到让于和伟见最后一面便撒手人寰,这也成了他一生中最难以释怀的事。
悲伤总会过去,活着的人更要好好生活。现如今的于和伟名利双收,在娱乐圈早有立锥之路,是人人敬仰的前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