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山东省两会驻地,会场内的代表委员们,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展开热烈讨论;会场之外,媒体记者走上街头,随机采访群众新一年的愿望。
有小朋友说,希望中午能在学校睡个好觉;有快递员说,希望客户多一些宽容理解;有职校生说,希望今年工学交替、多些实训机会;有导游说,今年争取带够50个团;还有一位来自河南的游客,希望刚刚全线贯通的济郑高铁,再多增加一些车次……一个个朴实的愿望、真实的表达,代表着一个个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山东未来发展的憧憬。
打开报告,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清晰可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细数一个个预期目标,既体现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又利于引导预期、提振信心。
报告聚焦塑强高质量发展“十个新优势”,从抓实抓好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改革、降碳减污扩绿、守牢安全发展底线等十二个方面,部署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重点工作,进一步明确了“走在前、开新局”的主攻方向。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亿千瓦,新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00家、绿色工业园区20家;实施23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深入实施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沿海港口吞吐量力争突破20亿吨……打开报告,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更加注重经略海洋,山东一系列战略性部署得到进一步落细落实。
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以上;实施100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新培育50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0家“产业大脑”,打造典型应用场景100个……打开报告,着眼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山东干事创业的空间更加开阔。
实施“社区微业”行动,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新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10万个;新增一批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和寄宿制学校,乡村中小学强校扩优覆盖率达到 60%;稳妥推进160个老旧片区综合更新,开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56万户……通读报告,厚重的民生情怀一以贯之,对民生短板的高度关切充盈于字里行间。
未来有奔头,当下就有干头。可以说,打开报告,每一个数字背后都藏着一个机遇,每一个项目背后都藏着一种潜能。把里面的机遇识别出来,潜能激发出来,政策利好利用起来,就是高质量发展“硬道理”的山东干法。
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尊重经济规律、把握发展大势、争取未来竞争主动的战略选择。
细数报告中的十二个“抓实抓好”,无论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还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无论是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还是重点领域改革,等等,每一项都是耦合性强、牵扯面广的系统工程,任务怎么推进、怎么评估,抓什么、怎么抓,矛盾怎么应对、活力如何激发,这些具体的问题,都需要统筹兼顾、系统推进。
就是珍惜“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创业创造动能,鼓励大胆试、大胆闯的企业家精神,持续优化民营经济服务机制,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让它们有“干”的资源和能力。
比如,深入实施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上出实招、求实效。比如,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完善涉企政策征求相关利益主体意见机制,优化融资环境,加大民营企业上市培育力度。比如,推动修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推进机制,畅通“面对面会商”“省长直通车”等渠道,发挥好“鲁力办”督查落实平台作用,真正做到“接诉即办”。
就是保护普通人的渴望和努力,呵护千万人“养家糊口”的朴素愿望和诉求,全力稳就业促增收,让大家“干”得有尊严、更体面。比如,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省份建设,支持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稳岗扩岗,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措施。比如,实施“社区微业”行动,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新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探索重点行业领域招录退役军人“直通车”模式。比如,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探索多层次多领域促进共同富裕有效路径。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