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4月1日)上午,重庆巴南区一个小区内发生坠楼事件。37岁的女子何某跟婆婆发生剧烈争吵,情绪激动。
她先持菜刀砍伤了婆婆,后来又把3岁的幼子从22楼扔出窗外,幼子当场坠楼身亡。何某又想把大儿子抱起扔出窗外,幸好警察破门而入,及时把她制服。目前,何某已经被警方带走。
据警方通报,何某属于“突发躁狂”,亲属邻居反映她近期精神行为异常。她把幼子抱到窗外的时候,还大喊“我有病啊”。
当天,女子的大吼大叫引起了整个小区的注意,有邻居拍下了她把孩子扔下楼的经过。视频被传到网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让人看得触目惊心、无比悲痛。
以下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这能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更加接近事实背后的线、她为何杀害亲生骨肉?有2种可能性
这次的重庆幼子坠楼事件,激活了很多人的“网络心理创伤”——2020年,重庆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案件,男子张波和女友叶尘诚经过密谋后,由张波把他和前妻所生的一对儿女从高楼扔下,孩子当场坠亡。今年1月,凶手张波、叶尘诚双双被执行死刑!
“重庆姐弟坠亡案”是长期蓄意的谋杀,张波和叶尘诚都有重度人格障碍,简单来说,他们就是两个“人渣”。他们犯罪的时候非常清醒、镇静。张波甚至还有表演型人格,把孩子扔下楼后还假装悲痛欲绝,企图让人以为是孩子不小心掉下楼的。
有些网友的猜测很有道理,她生下第二个儿子后,极有可能罹患了产后抑郁症。她遭受过大量的迭加性心理创伤,事发时,她婆婆的一些言行举止激活了她的心理创伤,她出现情绪大爆发,非常愤怒、痛苦。
她情绪崩溃,很可能不想活了。但是她认为两个孩子没了妈妈之后会过得很苦,甚至会被“后妈”迫害。她陷入了严重的灾难化思维,所以想带着孩子一起死。
如果是这样的话,她杀害孩子不是出于“狠毒”,而是“扩大性自杀”。这多见于产后抑郁症的患者群体,当然,有时也会出现在抑郁症男性患者身上。
比如2019年,济南一名男子在家中将父母、妻儿杀害后,焚烧现场,然后跳楼自杀。警方调查发现,男子生前频繁浏览治疗抑郁症的网页,还写下了很多表达悲观厌世、十分担忧家人未来生活的文字。这就是典型的抑郁症患者“扩大性自杀”的例子。
又比如今年2月发生的,硅谷工程师杀死妻子和双胞胎儿子后,开枪自杀,他也极有可能属于“扩大性自杀”。
这些抑郁症患者悲观厌世,有严重的灾难化思维。他们误以为自己死去后,家人、尤其是孩子肯定一辈子都会蒙受苦难,为了避免家人受苦,所以决定带上他们一起离世。他们觉得这出于“爱”,而不是“害”,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可以理解。
当然,何某杀害孩子的心理动机可能还有一种——她情绪崩溃后不想活了,但是内心异常愤怒,决定复仇,毁灭一切。她对婆婆及丈夫恨之入骨,认为两个孩子身上流着的也是他们的血,孩子平时还跟奶奶亲近,所以她“恨屋及乌”,也痛恨两个孩子,甚至要杀害他们来报复丈夫和婆婆,打算把孩子杀害后自己也自杀。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就不属于“扩大性自杀”了,何某更加要接受法律严惩!
上面哪一种情况有更大的可能性?如果能得知何某平时跟孩子的关系、对孩子的态度的话,这并不难区分。要是何某平时非常疼爱孩子,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的话,那“扩大性自杀”的可能性更大。
很多网友猜测,这个惨案会出现什么结局。何某到底是不是精神错乱?她要承担多大的法律责任?甚至会不会被判死刑?警方通报说,事发时何某“突发躁狂”,“亲属邻居反映其近期精神行为异常”。不难看出,后续审理这个案件的法院会让何某接受司法精神鉴定。鉴定的结果可能有2种。
第一种可能性,是把她鉴定为双相障碍患者,认为她事发时处于躁狂发作状态,丧失了、或者部分丧失了对自己行为的辨认或控制能力,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或者限定刑事责任能力。
这种可能性非常大,因为司法精神鉴定是由我国权威的精神科专家进行的。而主流大部分精神科专家认为,如果患者情绪激动、暴躁易怒,有砸人毁物、暴力伤害他人的极端行为时,就属于躁狂发作,进而诊断双相障碍。
而双相障碍在我们国家精神科临床上属于“重性精神疾病”,也即是老百姓说的“重性精神病”。双相障碍患者处于躁狂发作时,自然就被视为“重性精神病发作”。
第二种可能性,是专家把她鉴定为重度抑郁症,认为她当时意识清醒、精神正常,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及后果,需承担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其实,无论是上面哪一种结果,从精准精神心理学角度来说,何某所患的病都不是源于遗传、或者大脑神经递质浓度异常,而是她在人生经历中,遭受了大量的迭加性心理创伤,并且不断地自我否定所致。
而且,无论是哪一种司法精神鉴定的结果,都很容易导致“双相障碍”和“抑郁症”、尤其是“产后抑郁症”被污名化,很多大众会认为要远离和戒备这类精神障碍患者,害怕他们病发时会杀害无辜。
其实,真正典型的双相障碍患者一般是不会冲动伤人的,真正典型的躁狂/轻躁狂发作是高兴、兴奋的、盲目乐观的,而不是激动暴怒的。
对于上面何某的情况,我们认为她是大量迭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了,内心极度痛苦,长期积累的绝望和愤怒集中爆发,这是严重的抑郁症伴激越状态,而不是双相障碍。就算真的要被诊断为双相障碍,也是“泛双相化”。
至于单纯的抑郁症患者,就更加不会伤害无辜了,他们自杀前往往会避开人群,有的甚至会留下遗书说跟别人无关。
如果他们自杀前拉人垫背,杀害仇人,那其实是抑郁症伴有人格障碍。如果他们平时很爱孩子和爱人,但自杀前反而先杀害他们,则属于上面说的“扩大性自杀”。
而且,“扩大性自杀”其实是可以防范的,患者的行为是有问题,但患者的家人、尤其是丈夫也责无旁贷。
像这次悲剧中的何某,她成长过程中经历过迭加性心理创伤,这是她患病的根源之一。但她的丈夫、婆婆肯定也对她造成过迭加性心理创伤。
网上有人说何某的丈夫出轨了,这不知真假。但至少有一点,她丈夫没有及时重视、解决妻子的精神心理问题,对此没有理性、深入的认知,对妻子也不够包容和理解,没能缓解她的负性情绪。
而且,何某跟婆婆之间存在很多矛盾。婆媳关系是千古难题,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老人家的认知和行为难以改变是事实,我们不能一味要求长辈与时俱进、适应年轻人的观念,而要注重于解决问题、缓解矛盾。
这时候,丈夫这个“中间人”角色就很重要,要调节好自己母亲和妻子的关系,维护家庭稳定,必要时可以采取物理隔离,和自己的父母分开住,减少婆媳的相处时间。可是,何某的丈夫在这方面显然是不足的。这导致妻子的情绪症状不断恶化,最后酿成悲剧!
现在,悲剧已经发生了,无辜幼子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了。可是,希望网友们在愤怒、痛心之余,还要有意识地思考对自己有帮助的启发,避免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得出“要远离精神障碍患者”“这个社会戾气真重”等非理性认知。
希望为人父母者能及时自我反省,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尽力创造良好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让孩子心身健康地成长。这能大大降低孩子出现抑郁症、双相障碍,或者遭遇剧烈家庭矛盾的风险。
希望年轻人、尤其是女性在选择伴侣时要理性,尽量选择三观基本一致、有自我反省能力的对象,避免在婚后遭受大量的迭加性心理创伤。
希望丈夫们能够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处理家庭关系时要有智慧。尤其是对待自己的父母时,我们要“孝”,但不是“愚孝”,而且不一定要“顺”,更不能要求妻子一味地忍让和顺从。
你们是父母的儿子,是妻子的丈夫,也是自己孩子的父亲,要在这些角色中找到平衡点,对父母尽到孝道的同时,也要维护好自己小家庭的稳定,避免发生人间悲剧!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