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恶劝善(chéng è quàn shàn)是真的吗?
时间:2024-08-23 21:31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广东梅州塌方、四川雅安泥石流、陕西商洛断桥、湖南洞庭决堤、龙卷风在山东呼啸、产粮大省河南旱涝急转……

  希腊多个景点因高温关闭,意大利16城高温警报,欧洲人给热浪起名“卡戎”,神话中的阴间摆渡人。

  不过高温再恐怖,也只能算“气候印度化”的显性结果。更值得注意是,眼下南方暴雨所呈现的“印度化”,是诱发气候背后隐形成因的“印度化”,属于气候底层逻辑的变化。

  一直以来,中国中东部,尤其是南方的降雨,主要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印度的降雨则多由于陆地上的季风低压。

  但这次导致南方暴雨的季风低压却笼罩在广东、福建的陆地上,由于空气中水汽含量太大,在气压作用下开始旋转,形成暴雨。

  美国马里兰大学空间生态学家马修·菲茨帕特里克(Matthew Fitzpatrick),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数据,对全球 40581 个城市 2080 年时可能出现的气候环境做了预测。结论是——

  按估算,2080年北京夏天气温将上升 5.3℃,湿度将上升 26.7%;冬天气温会上升 5.9℃,湿度会上升 12.6%——与今天的河南新乡的气候最接近。

  人类是现代智人的后代,现代智人其实从没经历过全球气温和湿度的大幅度上升。人类走出非洲后,绝大多数后代来到偏寒冷干燥的环境繁衍文明,数万年间进化出的是耐寒体质,而非适应湿热环境的体质。

  中国之辽阔,当北半球气候带北移,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切换至低纬度的模式后,对各地的影响不尽相同。

  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发表了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梳理了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的长时段气候变化规律。

  明朝灭亡时,中国正处于小冰期;汉唐盛世均处于温暖期,西北出现了江南般景象,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侯杨方最新考据,玄奘西行去印度取经途中,在敦煌坐过船。

  不过,专家谈论起西北暖湿化时往往忧虑大于乐观。对西北而言,水是发展的核心要素。之前西北依靠冰川融水,随着升温加剧,当身为固态水库的冰川不可逆地消融之后,绿洲的水从哪儿来?

  尽管暖湿化带来降水增加,可能抵消了冰川融化的负面影响,但西北脆弱的土地需要小雨和中雨,近年降水却更多以暴雨形式落下来。这意味着,降水时空分布更加不均、年际波动更大,反而会导致短期洪涝,长期则加剧干旱。

  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像是掷一颗被篡改的骰子,三面都是六点,甚至是会出现七点、八点。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气候研究教授Katharine Hayhoe认为:“全球变暖”暗示了某种可预测性,现在已不再适用,称之为“全球怪暖”更恰当。

  巨大的不确定性下,若没有及时、有效的监测以确认变化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没有多部门协同以制定长期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没有在经历过极端天气后立刻总结经验、教训并及时调整相关规划和建设标准,暖湿化的西北可能会面临更加脆弱的风险。

  不过暖湿化与汉唐盛世的遐想,确实揭示了一个真相,那就是气候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一个政治经济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灭亡,很多是北方蛮族入侵导致。这些蛮族因气候变化,南下与中原争夺草场,某种程度上可谓最早的“气候难民”。

  联合国难民署统计,2008年以来,每年有约有2150万人因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国际智库经济与和平研究所(IEP)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12亿人因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而被迫迁移。

  英国《自然》杂志最新研究预测,到2049年,气候损害每年可能给全球经济带来38万亿美元的损失,这远远超过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所需的6万亿美元减排费用。

  就在当下,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全国批发价格数据显示,6月16日至8月15日,全国蔬菜日度价格上涨40.7%。原因是今年暑期的异常天气对蔬菜生长、流通造成了影响。

  同样在今年,5-6月还在拼命抗旱的河南,一到7月转眼就暴雨洪水肆虐。河南是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令人揪心。

  1968年,美国科学家富勒提出“穹顶计划”,直径2英里的穹顶覆盖曼哈顿,人工调节风、光、热,自制气候。

  但地球真正的穹顶,永远是人头顶上的天幕。科学家无数次尝试后得出结论:人类最理想逆转气候的方式,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两位解决气候变化难题的经济学家。正值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50周年,委员会表示希望借机传达一个信息: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问题,需要全球性解决方案。

  “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的这一承诺,开启了一场具有道德感的革命,是全球应对环境变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农业方面,利用积温带西扩北移,在原来只能种一季稻的地方探索种双季稻,积极扩大苹果等作物的种植范围。

  新疆将雨水、洪水搜集起来有效利用,2023年达成了供水量621.45亿立方米的成就。这些水在大漠戈壁和盐碱地“造海”,养出了几千吨生猛海鲜,麦盖提县的澳洲龙虾、察布查尔县的罗氏沼虾、巴楚县的斑节对虾、尼勒克县的三文鱼……

  文旅方面,气候变化意外给一些欠发达省域带来流量。曾经“天无三日晴”的贵州因为“凉都”遍地,成功吸引到一大批大湾区和成渝的“气候游民”在此旅居;东北三省因为高纬度带来的避暑效果,继冰雪游之后擦亮了第二张名片。

  城市治理方面,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韧性城市”的概念,城市在规划时就提前把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考虑在内。除了暴雨、洪涝、高温,还包括严寒、传染病、火灾、地震等,都要变成城市治理的一部分。

  诚然,世界与时代中有很多重要议题,我们惊诧远方的炮火,欣喜AI的未来,忧虑周期的萧条,却忽略了水涨船高的温度,逐渐消融的冰川,泥土的焦糊气息。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