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把握三个“全”
时间:2024-09-14 19:26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全方位”的价值意义,系统阐释粮食安全所涉领域及动态安全实现方式,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全社会意义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需要注重各方主体的参与。这主要归结于全民粮食安全保障法治意识的树立与提升,以及党政同责、党政共抓工作机制的确立与深化。

  一方面,提升全民粮食安全保障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粮源充足,每一个公民也都能更好地享受这份安全保障。而居于受保护地位的公民若广泛树立粮食安全保障法治意识,自觉维护粮食安全,则可以汇全民之力促进国家粮食安全。此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就进一步提出节粮减损宣传教育引导的重要性与具体措施。可见,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公民主体性已经得到高度重视,公民法治意识提升已成为重要施政目标。

  另一方面,在强调公民个体参与的同时,国家力量必须持续发挥更为坚实的保障作用,具体体现为建立与深化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党政共抓的工作机制。

  粮食安全的系统性诠释涉及粮食生产、流通、储备、消费等领域,通过全面明确各领域的重点任务和重要措施,将有助于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提升我国粮食安全系数。

  粮食生产的保质保量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核心要求。面对我国粮食供应的紧平衡状态与高质量要求,要依法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重视黑土地等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要依法推进“藏粮于技”战略,不断突破粮食作物育种技术并加以推广,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粮食流通的顺畅平稳是实现粮食安全的中心环节。粮食流通领域作为连接生产端与消费端的桥梁,是解决粮食供应与消费需求时间、地域差别的关键。目前,粮食流通领域的重点任务可归纳为渐进市场化与重视国际化。渐进市场化,既要强调国有企业与各类所有制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也要求粮食行业协会发挥自律与软监管作用。重视国际化,要开展更谨慎、广泛的国际合作,注重跨国企业与海外耕地建设,形成海外粮食供应链,运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配合“以我为主”方针。

  粮食储备的充足机动是实现粮食安全之特殊重点。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建设以《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为主体框架,主要目的是通过真实优质的储备,科学有序吞吐粮食、稳定市场,以粮食安全为第一要务,具有非盈利倾向。对于粮食储备,应进行合理市场化改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自我运作,为政府财政减负。

  粮食消费的稳健充裕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检验终点。既要保障口粮消费绝对安全,也要重视粮食需求的多样化、高质化趋势,进一步构建粮食质量安全标准、监督与救济体系。同时,也要关注粮食间接消费安全,包括饲用消费、工业消费、种子消费和损耗等,合理应对居民粮食消费转型中的多样化需求,实现广泛意义上的粮食安全。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实际是探索实现粮食动态安全的过程,需要细化为各领域静态“零部件”的打磨,再经由各环节、各方面的配合而形成整体安全运转。故而,在“全过程”意义上,政策制度化、法治化是实现动态安全的必由之路。

  粮食生产涉及典型的“投入—产出”过程,最重要的是人、财、物等要素的投入。“人”是指粮食生产的承担者,要保证相当数量的种粮主体,以维持粮食增产稳产。因此,针对劳动力流失与粮食效益降低等情况,应高度重视农业经营适度规模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财”是指粮食生产的资金支持。对此,应积极开拓金融渠道,解决种粮主体的融资困境。“物”的投入是粮食生产的核心环节。其中,土地作为所有生产要素的承载物,应成为首要保护与发展对象。

  粮食流通的强流动性涉及很多环节,为提升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过程性安全水平,应将关注点放置于“硬实力”与“软实力”两方面。增强粮食安全“硬实力”,主要涉及科技助推高标准粮仓建设、质量监督及检测技术、高效物流系统、加工技术与设备等硬件保障;增强粮食安全“软实力”,应专注制度设计的科学合理,确保粮食安全相关制度高效运行。

  粮食消费承接最终消费者,是检验粮食安全的重要部分。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等要求的同时,应结合群众膳食营养结构的调整,在人民追求的更高品质用粮标准上理解粮食充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