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基层厚培成长之土
时间:2024-12-25 13:17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在新时代的浩荡春风中,年轻干部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与希望,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和人民幸福的期盼。然而,高楼大厦的稳固离不开坚实的地基,年轻干部的成长与发展同样离不开基层这片广袤而深厚的土壤。因此,对于广大年轻干部而言,扎根基层不仅是职业生涯的起点,更是锤炼意志、增长才干、服务群众的必由之路。

  基层是了解民情的窗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知识虽宝贵,但唯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国家的真实情况与民众的切实需求。基层是国家政策的最终落地之处,也是社会矛盾与问题的集中体现地。年轻干部深入基层,可以近距离观察社会运行的细微末节,亲身体验群众的喜怒哀乐,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国情民情,为制定和执行更加符合实际、贴近民心的政策提供有力支撑。

  基层是锻炼能力的熔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基层工作复杂多变,既要面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挑战,又要处理群众生活中的琐碎事务,这对年轻干部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年轻干部可以学会如何沟通协调、如何创新思路、如何应急处突,这些宝贵的经验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是在办公室里难以积累的。基层的历练,能够让年轻干部在实践中快速成长,成为多面手,为未来的领导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舞台。年轻干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基层是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地方,是检验干部初心使命的试金石。在这里,年轻干部可以最直接地听到群众的呼声,最直接地感受到群众的疾苦,也最能体现自己的价值。通过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年轻干部能够深刻体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深刻内涵,增强服务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层是锤炼作风的阵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基层工作环境艰苦,条件有限,但正是这样的环境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和工作作风。年轻干部在基层工作中,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不怕苦、不怕累,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基层也是培养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作风的最好课堂,有助于年轻干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总之,基层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摇篮,是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有真正扎根基层,才能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的深刻含义,才能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我,提升能力,最终成长为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才。让我们携手并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以青春之名,赴基层之约,共同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篇章!(沉玉)

  据《自然》报道,经过数月攀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终于到达了一个火星陨石坑的边缘。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马欢团队围绕大脑生物能量神经可塑性调控与认知衰老开展了研究,发现在学习记忆或者人工诱导的神经活动下,神经元突触附近的线粒体基因转录显着增加,促进大脑能量供给。

  2024年,中国科技界捷报频传,大国重器亮点纷呈,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一项项科技成果,不仅标注着科技发展的中国高度,也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凤凰山脚下,由十多栋楼房组成的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安静整洁,完全看不出这里曾是繁忙的工业厂房。隔着厚厚的玻璃,张国平告诉记者:“那台不锈钢反应釜正在进行临时键合材料工程化放大试验。

  放眼全国,各地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这些可降解植入的‘骨头’,都是微细粉末颗粒通过3D打印制造出来的。”熊仕显介绍,该研究院拥有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以及帅词俊、赵宝军、陈斌等国家级人才。

  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草案二审稿”)12月21日上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二审稿规定,“科学技术人员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黄万波日前介绍,经过1985年至2024年的五轮系统发掘,研究人员已从巫山龙骨坡遗址采集到11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超过2000件石制品。最近的古地磁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化石和石制品形成时间为距今200万至250万年,其中超过一半的哺乳动物化石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属种。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快速翻转细胞,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后,再注入体细胞核……前后不过86秒,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

  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沉阳带领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人机共生:未来艺术的共创”画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