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9月28日,随着滨海109铺管船将最后一节海管终止封头铺设到渤海南部海域,我国海底油气管道总长度突破一万公里,跃居世界前列。按照规划,到2030年我国海底管道总长度有望突破13000公里,进一步织密海洋能源输送网络。在新能源转型背景下,这些管道还具备兼容输送氢气、页岩气等清洁能源的潜力,为能源结构优化提供了灵活支撑。
作为海洋油气开发的“生命线”,海底管道工程是集设计、建造、安装、运维于一体的高精尖领域,不仅技术体系复杂、施工难度极大,对技术装备提出了严苛考验。随着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与国产化成果落地,我国海底管道工程装备技术已实现跨越式发展。
海底并非一马平川,海山、海丘、海沟复杂交错,海底管道内部输送介质多为高温高压油气,外部面临风浪流、台风、泥沙迁移、地质断层等极端海洋环境及恶劣地质条件,要确保其在20年乃至更长的服役过程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极具挑战。
中国海油海油工程设计院副院长 何杨:通过联合技术攻关,成功掌握稠油及高凝油长距离多相混输、恶劣海况及复杂地貌下海底管道自主设计安装的成套关键技术,建成3000米级超深水铺管船海洋石油201等系列化大型施工装备,作业能力实现了从浅海向超深水的跨越。
我国海况复杂,对海底管道工程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十四五”以来,我国加快技术、材料、装备的自主化与国产化步伐:2023年,海管计算分析软件和全自动焊接设备实现国产化;2024年,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千米级海底管道自动发球管汇成功投用;2025年,国际首创的深水海管铺设智能监测装备“海卫”系统完成海试,管材、附属设备等国产化也全面突破。
中国海油海油工程设计院副院长 何杨:随着“深海一号”大气田等一批超深水、高压海底管道相继建成,我国海底管道工程装备技术能力已成功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装备技术体系完整性等方面走在了国际前列的行列。
短短40年间,我国海底管道从零起步突破10000公里,首尾相接相当于我国从最南到最北直线倍,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重大跨越。下面让我们通过短片来了解一下,我国万里海底“能源动脉”是如何建成的。
在国内海洋油气工程加快建设的同时,我国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在“一带一路”等国际重点油气合作区域擦亮了中国“海底管道工程”品牌。
今年以来,我国海底管道工程海外合作加速落地:7月,“海洋石油202”和“海洋石油295”等海上作业船只首次赴文莱参与海底管道施工作业;8月,亚洲首艘3000米起重铺管船“海洋石油201”完成卡塔尔5-2项目最后一条10英寸海底管道铺设;9月,海油工程承建的卡塔尔RUYA项目首条海底管道完成铺设,创造我国企业在中东区域海底管道铺设速度纪录,该项目是我国承揽的最大海底管道工程订单。
专家介绍,近年以来,承揽了尼日利亚、沙特、卡塔尔、文莱等10余个国际海底管道工程项目,累计铺设海底管道超500公里,创造了全球“海管尺寸最大”和“单根海管最重”等多项行业施工纪录。
就在上个月,海油工程拿到约40亿美元的卡塔尔订单,刷新了中国企业在中东区域承揽海洋油气工程项目合同金额纪录。一系列国际海洋工程的顺利实施,推动我国海洋工程企业深度参与全球油气合作,为当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国“工程方案”。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