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企业产销快报,上汽2024年全年批发销量为401.3万辆,同比下滑20.07%,比亚迪为427.2万辆,同比增长41.26%。而前一年,上汽2023年销量502.1万辆,比亚迪302.4万辆。
大众在华的高光可以追溯到2019年,爆卖423万辆,彼时比亚迪的销量仅仅是大众的十分之一。而今年,比亚迪以427.2万的销量刷新了中国汽车销冠的历史成绩,大众在中国车企的内卷波及下,开始了历史上最大规模裁员。
2024年年初,比亚迪15天时间里十连击降价,让一众车企猝不及防。去年11万买的秦Plus,今年5万多就能开回家。
总结2024年比亚迪的价格战策略,就是“拳打新能源车企,脚踢燃油车同行”。当友商苦于价格战时,王传福来了句:“卷是一种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企业家要拥抱竞争,在竞争中发展,不要为了竞争焦虑”。
前者从各大销量榜单的数据已经可见一斑,后者则来自于对上下游的垂直整合,带来的供应链规模优势。
按照王传福的说法,比亚迪除了玻璃、轮胎和钢板不能自己做,其他零部件几乎都是“Made in BYD”。这带来的优势不仅在于减少供应商加价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有大规模销量做支撑,比亚迪的技术可以快速落地,通过产品上量来抵消技术研发投入,缩短研发回报周期。
当然,庞大的销量和采购量同时给予了比亚迪更强的议价能力,就算强势喊线%”的行为遭受非议,但事实上供应商很难拒绝这位大甲方。
供应链规模和销售规模的相互促进,反映在最新财报数据上,就是2024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8.12%至252.38亿元,毛利率同比提升0.98个百分点至20.8%。
比亚迪的另一规模优势来自于研发规模。2024年被认为是“智驾元年”,尽管王传福一度口出狂言称“无人驾驶是扯淡”,但在大势所趋下,比亚迪仍旧在2024年狂补“智驾课”。
据自媒体新智驾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累计研发投入333.19亿元,同比增长33.6%,创历史新高,在A股超5300家上市公司中排到第一。
同时,研发的主要力量还在于人。今年9月13日,比亚迪公关总经理李云飞透露:“今天,比亚迪员工总数突破90万,是5300多家A股上市公司里员工人数最多的,比第二名还要多40多万人。”在90万名员工中,工程师数量超10万名,在全球汽车制造商中位列第一。
总的来看,比亚迪以高研发投入,带来高效技术产出,并利用产业规模优势,推动技术高效转化、快速上量。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成本优势又促使终端产品形成价格优势,打起价格战来丝毫不手软。而最终掀翻友商桌子的价格,又刺激销量高速扩张,从而形成难以复制的正循环。
据官方数据,2024年,鸿蒙智行全系累计交付新车444956辆,登顶中国新势力30万以上年销量第一,全年销量数据在新势力品牌中仅次于理想。
在公布期末成绩前,余承东带着鸿蒙智行旗下的问界、智界、尊界、享界,四界车企的一把手开了场年度直播,还上了回央视。
问界:问界M9发布11个月,累计大定已超19万台。问界M7上市13个月,累计交付新车23万辆,刷新了中国新能源豪华品牌纪录
除了把传统车企不温不火的新能源销量拔到新高,鸿蒙智行对中国汽车行业的贡献更多在于把BBA挑下马,中国车企闯进了传统高端车市场。
据第一财经,鸿蒙智行的终端成交均价从30万元一路上扬至37.9万元,而传统豪华车企的成交均价今年多下探至30万元甚至30万元以下。
截至11月30日,鸿蒙智行智驾里程突破10亿公里,城区智驾里程占比32.4%;智能泊车辅助使用7003万次,平均一天解决19万个泊车难题。
同时,华为已经宣布计划在2025年第一季度将L3级别自动驾驶架构应用到尊界S800上,这将是国内首款量产的L3车型。
在此之前,特斯拉已经明确,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在中国和欧洲推出完全自动驾驶技术(FSD)。若按照这一时间表,到时能扛住特斯拉FSD挑战的,恐怕只剩华为。
而为了第一时间拿到华为的新技术使用权,包括长安阿维塔和赛力斯在内的多家车企已经入股引望。更有趣的是,曾发表过着名“灵魂论”的上汽集团,也有传闻要与华为深化合作。
多家媒体报道,华为与上汽将在今年1月正式公布具体合作细节,华为将帮助上汽集团做主流车型的产品定义和营销,首款车型飞凡RC7也将接入华为的销售渠道,并预计于2025年中期推出市场。
无论是想要拿回第一的宝座,还是急需止住下滑的销量,看来上汽对华为,也离不开线年,王兴曾经预测过中国汽车格局最后将以3家央企(一汽、东风(二汽)、长安)、3家地方国企(上汽、广汽、北汽)、3家传统民企(吉利、长城、比亚迪)和3家新势力(理想、蔚来、小鹏)的角逐告终。
也正因此,尽管2024年学雷军开直播、自驾上路、甚至在车里包饺子的车企CEO很多,但基本都没有达到小米汽车的营销效果。前不久爆雷的极越汽车,CEO夏一平也在反思文章里表示:“在极越早期的发展阶段,过于重视营销体系的构建,亲自下场操盘,忽视了融资、产品研发等核心业务的投入”。
为什么友商会陷入“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怪圈里,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们以为小米汽车只是靠营销卖车。
这并非完全不对。2012年,雷军接受彭博《商业周刊》采访时说:“我就是想用宗教的一些想法来进行商业,我理解的小米就是一个商业宗教”。
形似保时捷的外观、价比特斯拉的定价,其实并不是小米汽车最能打的产品力。最需要特别点出的是,小米汽车从上市到现在,大大小小的事故上百起,但车上人员的死亡率为0。从“一家四口驾驶小米su7失控坠崖”,到“大众追尾小米SU7后起火自燃”,这几天引爆热搜的新闻直接让小米汽车的锁单量迎来小高峰。毕竟第一批小米SU7已经不多了,但第一批小米SU7车主都还安然无恙,跌下悬崖还能自己爬出来拍照,这不就是最好的用户营销。
毕竟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见证了德国大众撕毁不裁员协议,无奈做出违背祖宗的决定;日产本田历史性合并,“日本汽车”终究还是来了;全欧洲的希望Northvolt戏剧性破产,“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特斯拉10年来销量首次下滑,搅局的鲶鱼也有了“中年危机”。同时,我们也见证了极越汽车原地解散、哪吒汽车上演“消失的CEO”、宁德时代喊线家传统豪车经销商改卖蔚来。
很多业界人士都将2024年看作是车市决赛的序幕。在“不卷则败”的趋势里,新的一年,车企间的博弈、吞并或淘汰都将不再鲜见。
与此同时,许多关于中国车市的预言也将逐渐得到证明。中国车企究竟最后是不是线个名额将被哪些车企瓜分?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将变得逐渐清晰。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