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苏永康将於10月初在浙江温州举办演唱会,因其曾有涉毒歷史,有网友向温州当地相关部门进行投诉。最新消息显示,演出主办方已向审批单位提交出取消的申请。
面对舆论质疑,有关方面从善如流,及时止损,值得肯定。但是此事仍有很多疑问待解:苏永康演唱会是如何发起的?為什麼连网民都能看出来的问题却能突破审批关口?谁该為此负责?
事实上,类似的案例已经不止发生一次,苏永康近两年在其他城市也曾开演唱会。面对这种“破窗效应”,所触及的深层次问题不能不让人警醒。这类事件造成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相关部门的权威和价值取向备受质疑,公信力也不免遭受侵蚀。於此而言,取消苏永康演唱会是必须的,进一步依法依规问责也是必须的。唯有这样,才能以儆效尤,形成震慑效应。
毒品是人类社会的公害,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身為公眾人物,演艺人员尤其不能涉毒,不能触碰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此前,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一次吸毒 终身禁演”的建议。对此,公安部门表示,近年来的确有个别社会公眾人物、演艺人员因涉毒违法犯罪行為被公安机关依法处置,不但个人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且也给喜爱他们的“粉丝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错误示范。
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演艺人员更要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爱护自身形象,真正通过德艺双馨赢得“粉丝们”的喜爱和尊重。一旦涉毒,就要付出应有的代价。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涉毒艺人尝试復出,希望重回聚光灯下。这种行為是坚决不被允许的。可以说,每一次对涉毒艺人的宽容,都是对缉毒英雄的褻瀆﹔每一次对涉毒艺人復出网开一面,都是对法治和公序良俗的破坏,也是对大眾情感的伤害。这也提醒相关艺人,莫试探公眾的容忍度,莫挑战基本的社会规范。相关商业机构在邀请、推广艺人时,应严格将艺人的道德品行、法律记录作為重要考评依据。如果隻顾眼球经济而忽视社会责任,隻想着演出挣钱而忽略社会道义,注定会引发舆论反噬。
这也提醒相关审批部门,要严格管理,守土有责。亡羊补牢固然也有可取之处,但是由此造成的公信力损失,尤其值得深思和警示。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