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有点不争气
时间:2024-11-14 08:13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赛力斯营业收入1066.27亿,同比增长539.24%,净利润40.38亿,同比增长276%。

  再和自己比。进入2024年以来,失速就成为了广汽的关键词。上半年,广汽集团就已出现营收净利双降。这也是广汽集团连续十一年进入世界500强以来,第一次面临如此困境。

  趋势同样反映在资本市场。截至2024年11月11日收盘,广汽集团的股价是8.82元/股,相比此前的高点跌去56%,已经腰斩。

  从时间线年进入中国,蔚来成立于2014年,小鹏成立于2014年,理想成立于2015年。比亚迪更早,在2008年就推出第一辆新能源车F3DM。

  而广汽开始介入新能源汽车,则要到2017年,也就是成立“广汽埃安”。可以说,广汽的新能源布局确实慢了一些。

  当然,这也不能怪广汽“慢”。作为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广汽的决策要考虑很多因素,也要和多个主管部门磋商,做战略布局是非常审慎的。

  数据显示,2017年,也就是广汽埃安成立那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才2.7%。但到了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31.6%。短短6年时间,增长了11倍!

  新能源汽车的领地还在继续扩大。中汽协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6.3万辆和14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49.6%,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6.8%。

  主要是由于期内汽车销量同比下滑、商政投入增加、盈利下降,加上合营企业优化冗余产能,汇率变动引起汇兑损失增加等多重因素。

  从今年1月开始,广汽的销量已经连续九个月同比下滑。今年前三季度,广汽集团累计销售新车约133.5万辆,同比下滑25.59%。

  可以看到,目前合资品牌依旧是广汽集团的销量支柱,占比在60%以上。也就是说,不管是作为支柱的合资品牌,还是被寄予厚望的自主品牌,销量都在大幅下滑。也难怪广汽的业绩扛不住。

  例如去年中,广汽丰田在中国市场开启了一场大规模裁员,人数超千人。随后,广汽本田也曝出裁员消息,两次累计裁员规模约占中国市场员工的20%。

  更直观的动作是,不久前,广汽集团总部办公地址从珠江新城CBD搬迁至广州市番禺区。这被外界解读为:

  广汽集团总部搬迁的消息其实早已流传。10月份,广汽集团发布《关于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改革的议案》,里边直言,将实施相关组织机构改革,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乘联会数据显示,在2023年新增的约85万辆网约车中,广汽埃安贡献了22万辆,占据自身总销量的45%。随着网约车市场趋于饱和,广汽埃安必须要寻找新的出路。

  这就是“定位”出了问题。反观其他新能源车企,蔚来主打服务和换电,理想主攻家庭用车,小鹏聚焦于智能驾驶,后来者小米则搞出“保时米”,主打时尚酷炫。

  例如被质疑拉踩小鹏。9月份,广汽集团旗下新车AION RT在发布预热时,对爆火的小鹏新车MONA M03“开火”。国际金融报文章显示,埃安准备的新车发布通稿里,列出了六个标题,前两个矛头均指向小鹏新车M03,包括“埃安挥爪向MONA”“AION RT迎头痛击MONA M03”。

  例如硬蹭苹果热度。9月10日,苹果和华为同一天举办新品发布会,没想到广汽埃安官微发布“科技三巨头华为埃安苹果”的话题,引起热议。

  这番操作让网友大开眼界,有人调侃:“华为负责科技,苹果负责巨头,埃安负责三”“华为苹果也是好起来了,都蹭上埃安了”。

  再如和司马南合作。6月,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和司马南亲密互动,并分享了司马南试驾昊铂的消息。广汽埃安想的是借网红司马南的流量来宣传自己的品牌,但没想到,网友们并不买单,反而情绪异常激烈,甚至有网友直言:

  这背后,反映出广汽埃安品牌营销团队的疏漏。作为“反美人士”标签出圈的司马南,因为被曝出“已在美国购置房产”等原因,早已人设崩塌,还被网友调侃“骂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

  引起更大争议的是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6月份,在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广汽董事长曾庆洪痛批汽车行业内卷严重,并提出:当新能源汽车纯电占比达到50%时,有关部门需要研究“油电同权”。

  有意思的是,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却认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过剩。只有过剩才有竞争,竞争才能产生繁荣,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不必焦虑、所有的企业家要拥抱、参与这种卷,拥抱这种竞争。”

  在外界看来,两人观点的差异背后,是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崛起。根据乘联会数据,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阶段性突破50%。新能源汽车的攻势,让传统燃油车企业倍感压力,广汽集团正是其中之一。

  其实,拉踩对手也好,硬蹭热点也罢,这种激进营销背后,折射的都是广汽集团的业绩焦虑。人一慌乱,动作就容易变形,企业同样如此。

  三是人才。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车有着很大差异,新能源车更像是“装上轮子的手机”,两者在技术人才需求上也有差异。纵观造车新势力,小鹏曾从特斯拉挖人,小米更是挖走了吉利汽车研究院前院长和20多名核心人员。挖人,是为了快速搭建起技术团队,这方面广汽似乎更倾向于内部培养人才,速度必然要慢一点。

  新能源是大势所趋,行业预测显示,按照目前的速度,中国市场在2030年左右,就应该完全电动化。就像当年智能手机逐渐取代传统手机一样,虽然过程中充满曲折,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主流。对广汽来说,现在改变完全来得及。

  广汽目前依旧没有摆脱对合资品牌的依赖,60%以上的销量都来自两大合资品牌。这点要变,要让自主品牌成为支柱,争取搞出实力爆款。

  这点广汽是有基础的。你看广汽埃安,一直深耕纯电赛道,六年时间就成为纯电车型累计产销最快突破百万辆的企业,但埃安的存在感始终弱了一点,不够吸引年轻人。

  产品力的提升是需要投入的。今年前三季度,广汽集团销售费用达到44.67亿元,研发费用却从去年同期的13.11亿元缩减为10.34亿元。没有研发投入,哪来的产品力,哪来的爆款?

  电车和油车的逻辑不一样,人才需求也不一样,广汽需要多整合一些懂电车的人才,内部培养不够快的话可以从外部挖人。

  此外,要破内卷,除了提升产品力,还有一条路就是出海,去卷老外。这一点,丰田、奇瑞都已经打了样,证明是可行的。

  翻阅三季报,广汽集团唯一的亮点就是出口。前三季度,广汽集团累计出口汽车约9.5万辆,同比增长112.0%。今年的巴黎车展中,广汽集团还发布了欧洲市场计划,计划年内推动部分产品初步进入欧洲国家,并于2028年实现全欧洲市场覆盖。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也许能“弯道超车”。

  客观而言,广汽集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经历了早期摸索、合资崛起、自主品牌等多个阶段,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的技术积淀、工程师团队、生产线实力和供应链完善度都毋庸置疑,可以说底子非常扎实。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